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

紐約城市慢慢走(3)窮文青遊走藝術博物館們必學一句“抖內”




古根漢/Moma/惠特尼/大都會藝術博物館/紐約藝術設計館

窮文青必要學的一句英文「Donate」!

只要查好自由捐獻日,就能可以自由捐獻門票金額進去參觀,聽起來像日文似的真是好用,但臉皮在說完這句話已經用完,看到很多老外好幾個人付一美金,實在不敢兩個人只付一美金的門票費,最後,還是硬著頭皮分開付。

在紐約停留兩週,時間算充足,幾乎每家都能「抖內」超級划算!




被古根漢的白色螺旋的建築外型迷住,時尚的白色蝸牛,順著圓弧往上參觀,無障礙空間的設計讓參觀的動線順暢且舒服,每個角落都有光,每個地方都看得到人,人也成為這場藝術展覽的流動畫面。

這天下雨沒傘濕搭搭地很狼狽,人也是過分多,但還是喜歡,裡面展覽的內容多為較現代的藝術,其實仔細內容已經不是很記得,只記得的感覺是一幅抽象畫。

上海同事小金說,有一種參觀方式是,不管創作者想法,先體會自己的感受,最後再觀看藝術家的創作理念,我想看藝術展某方面也是更認識自己的一種方式,旅行也是,生活太多謊言,而旅行不用偽裝,眼睛看到的、手觸摸到的、鼻子聞到的、耳朵聽到的、身體感受到的一圈一圈到內心,發現最真實的自己。

Moma因為有安迪沃荷顯得跳躍,憑票還能去旁邊的Uniqlo購買折扣的限量合作版衣服,每個美術館都有排隊人潮,還來不及發現前後排隊人的故事就進去了。

Moma
外型更具現代感,加上我很喜歡安迪沃荷,簡單卻熱鬧、想低調反而變高調,小朋友不想參觀藝術,累了躺在地上,反變成另類藝術,很挑惕的我,真心覺得UniqloT恤不好看啊~很美式地把圖案大喇喇印上,沒能精巧將圖與衣服結合,不想硬買,最後只買了兩條安迪沃荷的經典款手帕當牆壁的掛布。

惠特尼創辦的故事遠比白色系具現代感的建築還來得吸引人,原因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拒絕惠特尼女士七百多幅畫的捐贈,她轉而成立美術館。

而我們喜歡爱德华·霍普的畫作更勝於惠特尼本身的建築,每幅畫中的小人物正在發呆、休息、望向遠方,是現實生活的片刻,不怎麼喜悅,甚至有點悲苦,但畫中總有一束光芒,像是為日子帶來一點小希望,就是台灣人說的小確幸吧!

有人覺得「小確幸」是新一代沒夢想的逃避名詞,但我更認為,所有大事也都是小事累積,在生活中發現一點點小小的幸福感不正是過好每一天的動力嗎?

參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時候,有一部份在整修,加上看錯自由捐獻日期,差點錯過,號稱世界前四大的博物館,還好沒錯過,光是外觀就很氣派,復古的歐式雕梁畫棟,令人駐足很久...

但也因為太大,所以每個館都匆匆參觀,裡面收藏很多歷史文物,很多中世紀的武器、盔甲、樂器長得好有喜感,輕易地勾起我們的嘴角,古時候的人沒有網路、沒有電子娛樂,反更專心的致力生活的美,有時候覺得以前的人比我們更懂過生活,也更專心活著。

休息的中庭有大片玻璃映著水池,連成一線的透明,心情感到放鬆,脫離了每天被工作追著跑的日子,一面擔心著存款下降,一面卻又發現新生活的喜悅,原來,你想過什麼樣的日子就可以過,回頭發現那一年八個月的時光,沒再聽過自己的抱怨。

在百老匯附近散步,經過了兩次紐約藝術設計館,因好奇就進去參觀,有點像大學的畢業製作,參展的蟲鳴鳥叫音樂讓我印象深刻,輕水泥的樓梯間反像真正的藝廊,

一樓的販賣部有點商業,尤其很多商品「made in china」讓人卻步,不過反正買不起,眼睛shopping極滿足。



有時候藝術是一種觀點、一種想法,

從五感的刺激到內心,再回歸五感,

世界好大,人的想法更大,透過旅行的視線刺激與交流,就是生活中最好的興奮劑。

難怪旅伴小白說:「吃搖頭丸的時機最好在八十歲後,覺得人生沒有其他樂趣時吧~」

但我想,人生中的樂趣可能八十歲還感受不完,

直到走不動才覺得無趣吧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